查看原文
其他

开除“精日教师”全素材+全范文+全金句(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语文匠名师李广军 语文匠
2024-08-29
新闻呈现
       震旦学院宋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引起舆论关注,目前该教师已被开除。
 




适用话题

1、价值观 历史观
2、家国情怀 文化记忆
3、铭记与思考 崇尚与缅怀
4、责任与担当 自强与自立
5、青春价值 人生意义
6、自由与底线
7、和平与发展
 




精彩标题

1、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2、国殇勿忘,民族方兴
3、为了忘却的纪念
4、求真求新,但不能亵渎民族情感
5、国殇,不能忘,也不敢忘
6、守住中国人底线,树立正确历史观
7、国祭,举国的记忆,奋斗的动力
8、欲兴国,先正史,教育义不容辞
9、歪曲历史亏大德,误导学生枉为师
10、历史不是虚无,传道勿忘大义
11、开除了,网上网上,一片掌声
12、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13、历史能看多远,未来能走多远
14、累累白骨对江风,年年国祭兴中华
15、警钟长鸣当铭记,吾辈自强卫和平
16、国家公祭,更需国人铭记
17、把南京之殇化成世界之戒
18、铭记历史,守护真相





金句集锦

金句集锦:
1、国家公祭日刚过,要给某些人上一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为30万人以上,史料支撑在这里,铁证如山!(适用话题:历史观 价值 家国情怀 )        ——人民日报
2、总有人爱扮作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明”样子,对历史真相指指点点,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适用话题:历史观 真相 品德 )       ——侠客岛岛叔
3、高校老师承担着育人职责,秉承正确的历史观是基本要求,绝不能以所谓的“求新知”扰乱人心、解构价值。(适用话题:道德 责任 历史 求新与守正)——侠客岛岛叔
4、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适用话题:界 志向 历史
                                                           ——侠客岛岛叔
5、教育欢迎求真,但打着“辨伪”,为罪人开脱,抹除民族苦难,这般无知无德怎配指导下一代?历史为根基,教育是民族未来。未来失了根基,民族将何存?(适用话题:求真辨伪 民族情感 教育根基 未来发展)                              ——人民日报
6、实打实的数据摆在那里却不承认,血淋淋的历史却称是小说写作,对几十万同胞的生命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学问了了、大德有亏,实在枉为人师。(适用话题:民族情怀 历史 价值 责任 品德素养 )                                   ——北京日报
7、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痛楚,一听到这个词就代表着三十多万同胞的殒命(适用话题:人性 国殇国难 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 )               ——
8、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其心可诛  (适用话题:历史观 国家命运 )
9、举行国家公祭,不仅是要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保持清醒记忆,同时也是对生命尊严的召唤。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就在于这个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生命敬畏的人性道德感,以国家的名义隆重祭奠死难同胞,就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责任感与人性道德感的最好彰显与体现(适用话题:历史责任 生命敬畏 人性道德 家国情怀 铭记与思考
                                                          ——邹建平
10、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否认罪责意味着重犯(适用话题:唯物唯心 历史 责任担当)              
                                                          ——习近平主席
11、直到今天,让我们任何一个人去重温那一幕幕的罪恶,感受那惨烈的伤痛,都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适用话题:敬畏生命 国耻国难 人性人情)     ——曹鹏程
12、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适用话题:唯物唯心 真相与谰言

学生范文习作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始终无法亲近鲁迅先生,他说“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世上有这样阴险的文人吗?鲁迅先生至于这样悲哀吗?今天,我信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残虐罪行,“三十万人”铁证如山,竟然还有人想为它洗地,竟然是在新闻传播的高校课堂,那人,呸,我替人字感到害羞,竟然是一位大学教师。我懂得鲁迅先生的愤怒与悲哀了,万没想到,盛世中国竟然还会有这样的事情。
幸好,这是今日之中国,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阴险文人被开除了,网上网下,一片掌声。因为,这是盛世之中国,铭记历史,守护真相的中国公祭日要向世界传递的是“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否认罪责意味着重犯。辛弃疾把栏杆拍遍,不敢想象“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的沦陷之危,鲁迅先生无话可说,长歌当哭“沉默”中的爆发或灭亡。如今国家设置公祭日,是为了保持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清醒记忆,是为了召唤“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命尊严。这位教师竟不遗余力地为日本侵略者洗地,洗掉满地的中华儿女的鲜血,掩盖这段历史,居心叵测,其心可诛!永矢弗谖呵,永矢弗谖!只有决心永远记着,我们才会看清要走的复兴之路。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实打实的数据摆在那里却不承认,血淋淋的历史却称是小说写作,对几十万同胞的生命无动于衷。这样的无耻谰言只会暴露其丑恶的嘴脸,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追求和平的艰辛不易,保卫和平的的任重道远。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累累白骨对江风,年年国祭兴中华,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青年,唯有汇聚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才能避免“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剧重演,才能让和平的春风吹拂华夏大地,涤荡世界寰宇。
永远不能忘记国耻,谁敢篡改历史,谁就将自决于人民,成为中国的罪人。永远追求和平,国祭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唤醒,更是保卫和平的起点和征程。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对接高考


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好的事情你老记着,就可能没办法进步;坏的事情老记着,只能让自己更加狭隘。
一个人不能忘记过去,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与审题立意】
该作文题旨在强化同学们的三种意识:文体意识,即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意识;逻辑意识,即围绕观点进行有条理地表达的思维;思辨意识,即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确定核心概念。材料第一句话指出“老记着”的缺点,不管“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老记着”都会给自己带来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忘记。第二句话从个人和民族两个层面强调“不能忘记过去”,要学会铭记。“学会忘记”和“学会铭记”是材料的两个核心概念。
第二步,思考核心概念的具体表现及其本质,以培养我们的发散思维和概括思维。“学会忘记”,忘记的可以是财富、权力、名利、功劳;也可以是思想性格中的缺陷,比如成见、懦弱。“学会铭记”,铭记的可以是对生活的态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可以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如传统文化);等等。由现象到本质,归纳出核心概念的内涵:要“忘记”的是多余的、不利于自我发展的、悲伤的、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它是一种有选择的放弃;要“铭记”的则是必备的、利于自我发展的、有价值的、时刻需要的东西。
第三步,思考为什么要“学会忘记”“学会铭记”,或者为什么该忘记的我们没有忘记,而把该铭记的忘记了。通过思考为什么,培养自己的因果思维。
第四步,思考两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可以是条件关系,比如只有忘记贪念,才能铭记尊严、良知;可以是选择关系,比如在着眼未来、忘记成见的同时,必须铭记过去的教训;可以是递进关系,比如要溯其来处、铭记过往,更要启其未来、忘记成见。
最后一步,思考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忘记”和“铭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经过这五步,对“学会忘记”“学会铭记”这两个核心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写作时,将以上五步的内容按逐层深入的逻辑思路取舍整合、连缀成文即可。既可以从单方面立意,学会忘记或者学会铭记;也可以更为辩证地去立意,谈忘记和铭记的关系。相对来说,辩证立意更为深刻,层次更高,得高分更容易。比如:铭记民族之魂,方能在融入世界时忘记我们不需要的;忘记眼前的荣耀,才能始终铭记初心。
 
【评分标准】
完全切合题意,思路清晰,说理透彻,可给52分及以上。
符合题意,有理有据,依据文章结构和语言,酌情给43分到51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和表达稍有问题的控制在36分到42分之间。
内容切合但文体不当的,控制在40分以下。
 
范文示例1:
雁渡寒潭不留影,刹那惊鸿留于心
《青莲觞咏》曾云:“风过流竹,风去而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不留影。”单观此二句,似乎是告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定力,忘却世事纷扰,不给心以负担。此时定会有西方的先哲站出来反驳:遗忘是一种逃避,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么遗忘和铭记,是否真是彻底的对立面呢?
遗忘和铭记似乎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公子小白忘记管仲的一箭之仇,而重用管仲为相,终开创一番霸业。江淹铭记自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一纸英华,终江郎才尽,为人不齿。中华儿女铭记近代的屈辱,奋力拼搏,终再续辉煌。英国的老一辈铭记帝国往日的荣光,竭力支持脱欧,终“背叛了年轻人的未来”……在历史长河中披沙拣金,而铭记和忘却的抉择仍难以把握——真的如此吗?
显然并非如此。文章开篇的两句话,仍有后文:“智者听声观影,知其意而会于心。”也就是说,经历过的事,并非什么也没有留下。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消散虚浮的表象,而去吸收真正的精华和意义。
由此可见,铭记和遗忘并非截然对立的,它们往往在个人的成才和世界的发展中相辅相成,对待过去,对待历史,需要心的选择。
我们不妨用这种眼光再来细勘前文的例子:江淹选择记住了世人的赞誉和远播的才名,而忘记了博览的经典和情感的深度体验,才会导致中年的失意和晚年的无名;中国选择忘记对列强的仇恨,消融内在的创伤,而记住了苦难中国奋强的愿望,不计前嫌发展对外关系,才不断发展和进步。
那么,在人生道路上,世事芜杂烦心,如何去有效、正确地选择遗忘和铭记呢?
答案很简单: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心的清明,细细分辨,过去的喜悦里,哪些只会带来片刻的欢愉,却让人徒余贪恋之情而不思进取——这便是需要遗忘的;过去的痛楚里,哪些能够忍受,使人保持清醒,并在心上逐渐结成一副坚硬的铠甲,使我们更加坚定——这便是值得铭记的。
雁渡寒潭不留影,刹那惊鸿留于心。去遗忘虚无短促的雁影,记住人生真正的惊鸿。
 
得分:55分
点评:
开头段结尾的提问,设置了充分的悬念,吸引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思考。其后摆出的种种事实再次强化了对问题的思考。“智者听声观影,知其意而会于心”一句是文章立意之要。随着行文,读者看到了大智慧者应有的举止。后半部分关于如何去做的思考,使文章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结构,毫分缕析,警醒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全文保持了一种思辨与文学的巧妙平衡。诗意的标题、诗意的开头让文章于第一眼即显得不俗,一以贯之的文思,让文章读来“唇齿留香”。在保持整体说理的前提下,作者在语言的理性之外赋予了一定的诗意,文学性语言的首尾呼应,更显得文采斐然。
 
范文示例2:
前行与回首该结合起来
网上鸡汤文一抓一大把,有时也让人困惑。你先是被告知,既不可沉溺往日荣光又不可空叹故去悲情,觉得在理;又看到,人不能忘记过去,也觉得在理。谁错了?我看都没错,无非其中道理非心灵鸡汤三言两语能解。
回首过往与奋力前进向前看,二者不但不矛盾,还应该结合起来。
清朝人显然是不通晓这一点的,先是自以为天朝上国,被英国打得落花流水。天朝迷梦幻灭后,又光知道自己已经败绩,以致软弱无能。到了民国也没好到哪儿去——新文化运动一来,旧的倒是抛了,可又抛得太过,金玉与破烂一同扫进了垃圾堆,以致文化的流失。
我想,回首时是否停下了脚步,是沉溺过往与铭记历史的分水岭;是否愿意回望一眼走过的路,是背叛过往与革故鼎新的分界线。
我们当然要铭记过去,无论民族或个人,都可以在过去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防悲剧重演;也可以在旧书架中读到新文章,获得新的启示。凯恩斯认为:“希望在前方拉着我们,过去在后面推动我们。希望是动力,过去是后盾。”铭记过去,时常回首,方不迷失自我,有些必须要记得。
同时,过去应当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我们心灵的归处——该抛的就要抛掉,抛掉过去的成功以保持清醒,切断过去的悔懊,无使自己狭隘。
“忒修斯之船”的谜题告诉我们,我们是过去与未来的媒介,我们正是在不断洗涤过去又存留过去的过程中塑造了自己。当过去的枯枝落叶洗净,金珠玉玑留下,那留下的,便构成了我们的底蕴与素养。
英国洗涤了君主专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却保留国王维系忠诚与荣誉;法国时尚产品日新月异,却不忘应用手工这一古老的制作方法。
“前行与回首,就像日神与酒神那样,既矛盾又协调,我们都想抛却过往全力前行,但那样,狄俄尼奥斯将使你陷于冥迷,因此你需要阿波罗,他把你回归到个体意识,而个体存在的形式,便是回首过去。”我想,鲁思·本尼迪特这段诗化的学术语句很好地诠释了要向前看、也要回首过去的原因。
请踏上你无休的征程,把你脚上所牵绊的过往除去;但当你奔跑得太快,快要迷失方向,不妨回眸,过去可以是神性的警告,也可以是慈爱的双手。
着眼未来,铭记过去。让未来成为你的翅膀,以过去作为你的法典。
得分:52分
点评:
文章在前行与回首中巧妙地保持了一种均衡的态势。作者在开头入题之后即用清朝的一味守旧与新文化运动矫枉过正般的忘记来进行对比,辩证地指出了绝对地偏执于一点的不足和危害;其后的部分用凯恩斯的名言与推理得出小结论“记得必须记得的”,同时用英法两国的实例和本尼迪特的话再次从实例和学理上讲清了两者的辩证关系。递进式的结构大体晓畅。结尾一句更掷地有声,让全文上升到令人信服的地步,再次强化了观者的认识。


语文匠原创试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2月14日,震旦学院一女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谈到南京大屠杀时说:死亡人数存在夸大,人数没有记载,没有严谨的统计,不仅对遇难的30多万同胞的表示怀疑,还说应该反思战争的由来。网友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女教师的用意: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其心可诛。
读到这则新闻,你有哪些思考和观点,请按要求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匠 精彩标题


《不忘历史,才有未来》
《传道授业者更需“打铁自身硬”》

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
(2)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匠精彩标题



《历史是未来的镜子》
《尊重历史,迎接未来》




精彩时评



1、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30万以上,铁证如山。妄加揣测,质疑历史真相,枉为人师!忘却苦难,否认他国恶行,枉为国人!教育欢迎求真,但打着“辨伪”,为罪人开脱,抹除民族苦难,这般无知无德怎配指导下一代?历史为根基,教育是民族未来。未来失了根基,民族将何存?(适用话题:历史观 教育观 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未来发展 )
                                          来源人民日报
2、姓宋的女教师大放厥词,不是无知无畏,而是无耻而为、有意而为。不是校方所说的过度宣讲、不当言论,而是不遗余力地为日本侵略者洗地,洗掉满地的中华儿女的鲜血,掩盖这段历史,是公开站在中国人感情对立面的反华言论。她想让学生反思一下战争是怎么来的,言下之意是中国人民招来的吗、惹来的吗?反倒是日本侵略者是正义的吗?我们不应该恨,而是应该爱吗?简直不敢相信这番话出自一个中国人之口。这是对30万死难同胞的污辱,是对中华民族浴血抗日的否定。所以希望震旦职业学院认知清醒一点,别打马虎眼,希望法治强势介入。中国高校的讲台上,敢为军国主义招魂、敢给法西斯洗地,这是一种罪过!我们等着对她的处理结果。(适用话题:家国情怀 唯物主义 历史真相 职业责任)
                                          来源浙江新闻 评论员刘雪松
3、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遇难者名单墙上又增刻20个名字,总计达到10635名。更多罹难者,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这一段沉痛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适用话题:国祭国耻 家国情怀 民族记忆 )
                                         来源人民日报
4、很多人提起南京大屠杀,第一印象就是“30万”的死难者数字。在二战三大惨案中,南京的死难者远远多于奥斯维辛和广岛,但在国际上却没有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强大记忆,除了某些势力别有居心的掩盖罪恶和篡改历史,也跟大屠杀记忆在具体层面的建构不足有关。犹太人历史学家舒衡哲认为,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军国主义的疯狂,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显现人性的破碎,更能够让今天的人体味大屠杀受难者对战争犯罪的控诉。(适用话题:记忆 真相 人性 责任 历史观 价值观)
                                        来源人民日报
5、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失去记忆的个人必然迷茫,忘掉历史的国家民族不会有未来。1937年的劫难留给南京、留给中国的这道伤疤,不能遮盖,唯有正视!国行公祭,既是哀悼,更是警醒!(适用话题:历史记忆 唯物主义 责任与担当)
                                      来源北京日报

课堂上质疑南京大屠杀人数?历史观不正不配站在高校讲台
北京日报客户端关注
2021-12-16 22:01原创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刚刚过去,缅怀被日军屠杀同胞的哀痛还没有散去,竟然有人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人数,而且还是在高校讲台上。此举令人震惊,也令人愤怒。
12月14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一名宋姓女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南京大屠杀发表不当言论:“当年的侵华日军到底在南京屠杀了多少人,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30万人是从一个人的笔记里大概估计的,也有估计三千的,有估计两万的,有估计五十万的,有估计七万的”,“死的是谁,有名有姓的是谁,如果没有名没有姓没有身份证号,你这个30万只是一个中国历史小说写作的一个概述。”言谈中不仅对30万之数表示怀疑,甚至认为不应该永远去恨,而是应该反思战争是怎么来的。12月16日晚,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发布消息:东方电影学院教师宋庚一于2021年12月14日下午《新闻采访》课程中发表错误言论,造成重大教学事故和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给予其开除处分。
宋某某的这番谬论,其实也不是什么新的发现,而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早就翻唱不知多少遍,是早就被学术界据实批判过的陈词滥调。身为教师的宋某某竟然选择了相信谰言,还公然在课堂上,以学术的名义,兜售贩卖这种无知无耻的观点。这已经不是夹带私货,而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老师承担着传道授业的使命,容不得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老师传授的道,包括为学之道、做人之道,更包括做一个中国人的民族大义。看到宋某某在课堂上对遇难同胞毫无怜悯的表情,对历史事实一无所知的表现,网友表达气愤,是基于友民族感情的真实流露。教师在讲台上或许会出错,但公众对宋某某这个错之所以难以原谅,表明在历史和民族感情上不容触碰。
就宋某某的荒唐言论而言,实在配不上教师的称号,被开除咎由自取。按说能在高校担任教师的,都经过了严苛的学术训练,对事实的寻求是最基本的技能。有求真的意识很好,教育也欢迎求真,但绝不容许打折辨伪的旗号否认历史。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30万以上,铁证如山,证人证据一应俱全,无可辩驳。可宋某某却称“没有数据支持”,“只是一个中国历史小说写作的一个概述”。实打实的数据摆在那里却不承认,血淋淋的历史却称是小说写作,对几十万同胞的生命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学问了了、大德有亏,实在枉为人师。至于“不应该永远去恨,应该反思战争是怎么来的”、“突然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那是因为日本抵制冬奥会”,更是暴露了宋某某系统性的历史观、价值观问题,突破了身为一名中国人的底线。学校既要对此事严肃查处,也要反思这样的老师是如何站在讲台上的,又该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


来源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学习资料 | 2022年语文想考130+,就看这4本语文书!!!
申明:本文为语文匠(yuwenjiang0761)制作,大量内容为原创,转载时候开头结尾都必须保留此说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文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